欧洲足坛职业化百余年来,历史和数据在发展中不断被改写。但直到进入世纪之交,中国球员才有了在欧罗巴真正意义上的立足之地。从李铁的首登英超到孙祥的初尝欧冠,再到其后的第一次德甲、第一个欧联杯,中国球员在偶露峥嵘间似乎从未离开过欧洲的舞台。但如今,真正告别的日子就要来了。
德甲沙尔克04队,兰尼克的上任将延续他的学院派作风:拒绝关系户,严守团队纪律。缺乏德语基础和沟通能力的蒿俊闵似乎没有任何理由留在球队中,尽管他刚刚度过了24岁的生日。早在“教授”2004年首次入主矿工部队时,就曾拿队中的非德裔球员开刀,这绝不是所谓的语言歧视。在球员个体水准接近,而更讲究团队配合的德甲,沟通成本的提升将直接影响战局——尤其在讲西班牙语的球队核心劳尔不可替代的前提下,谁还会去刻意提点东方人?
但事实上,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球员实力。日语系的内田笃人在到队一个月后就坐稳主力,并取得助攻进球。他在边后卫位置上的游刃有余让由进攻起家却改练防守的蒿俊闵毫无机会——虽然不是同一位置的竞争,但球队绝不可能在两条边路放任试水。作为前中超最佳新人,蒿俊闵在国内赛场以其犀利的右路变向突破闻名。但作为边后卫,突破助攻只是他的加分项目。相反,小蒿在防守体格和能力上的缺失,却让球迷们屡屡看到对方前锋从他镇守的后点区域包抄得分。这样的定时炸弹自然无法成为球队体系的常备军。
相比于蒿俊闵在德甲的不成功,周海滨当年在埃因霍温队的失败更是罪责于己。在没有对自身实力恰当定位的前提下,盲目投奔欧冠级俱乐部。即便球队满怀好心地给予了准主力的球衣号码,然是牛是马拉出来一遛便知实力几何。
当然,无论是牛还是马,光靠中超赛场上的完美表现或是经纪人天花乱坠的口才和剪辑,欧洲教练组恐怕并不足以信任球员的实力。蒿俊闵和周海滨都是通过各自俱乐部严格试训后才得以被钦定加盟的。然而试训出彩却很难立足球队,这就是中国足球留洋潮渐退的根本原因——无法在大赛实战中提升实力。相比于香川真司和孙洪敏这些在德国屡屡升起的新星,他们都是凭借着关键比赛的优异表现放大了在球探和球迷间的影响力,而中国球员却恰恰相反。
没有语言优势、缺乏实战经验、潜力乏善可陈。当仅有的一位留洋常青树邵佳一都在经受着“恩师”怒斥时,谁还有能力去接过留洋潮的枪?张呈栋?因伤告退;王刚?步履蹒跚。中国球员距离彻底告别欧洲主流联赛之日,已经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