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顾中国足球的留洋之路时,不妨与日本足球进行一番比较。其实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落后太多。当初三浦知良之所以能够加盟热那亚,离不开日本财团在背后的全力支持。包括之后的中田英寿,最开始也是以类似于“摇钱树”的形象驾临佩鲁贾。相比之下,杨晨、孙继海等第一批前往欧洲联赛踢球的中国球员,倒是完全依靠自身实力赢得了球队信任。
但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中日球员的地位似乎出现了颠倒。曾经背靠赞助商支持的日本球员,逐渐摆脱了经济因素的影响,开始用个人实力来赢得欧洲俱乐部的认可。时至今日,以香川真司、长友佑都为代表的新生代日本球员,已经可以在欧洲强队的主力阵容中占据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中国球员的留洋之路倒是越走越窄,开始不得不借助于赞助商的力量。比如李铁和李玮峰当初之所以能够加盟埃弗顿,就离不开科健集团赞助对方的特殊背景。这种“科健模式”一度备受推崇,包括邵佳一在当初加盟慕尼黑1860的过程中,也得益于鑫源集团的积极推动。
可问题在于,赞助商只能提供一次跨越门槛的机会,却并不能保证这些球员在赛场上的出色发挥。尤其当赞助商的经济投入变得后继乏力时,这些中国球员在俱乐部心目中的地位也从财富变成了拖累,最终难免会被扫地出门,从而形成球员、俱乐部和赞助商“三败俱伤”的结果。蒿俊闵,如今又在重复前辈们曾经遭遇过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