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离别时。6月的大学校园里,毕业生开始了例行的“散伙饭”、毕业照、毕业晚会等一系列能在彼此记忆中烙下印记的活动。除了“例行公事”,今年大四学生们的毕业纪念中又加上了“酒吧通宵看欧洲杯”以及打麻将、刷夜K歌等新兴的娱乐活动。
散伙饭有些“审美疲劳”
“散伙饭”,这个听起来直白得有些感伤的字眼,总能在未来的某天唤起毕业生们最难忘的回忆。因此,在几乎所有大学生的眼中,“散伙饭”的意义远不止一顿离别之宴这么简单。
然而,如今有些“散伙饭”慢慢地从一顿饭,演变成接连不断的饭局,毕业生们分别以“面试了、复试了、出国了、签证了”等等各种理由聚会吃饭。有些学生几乎是两天一小聚,三天一大聚。一些毕业生在接受采访时甚至都表示对“散伙饭”这一传统保留项目有着可有可无的心态,“其实最后一天大家吃个饭就行了,没必要每天都聚个会,那样也就疲了。”一个毕业生这样说道。
而事实上是,“散伙饭”桌上那肝胆相照的离别气氛也的确在大学落幕之际逐渐转淡。北京理工大学的毕业生李昊,现在提到吃“散伙饭”就有点发怵。小李对记者说,6月初几个平时比较要好的同学就惦记着去吃“散伙饭”,后来大家就AA制去吃了顿自助烧烤。紧接着又有人提议应该每人请一次客,每次都在不同的地方吃。“到现在为止,6月份基本上没干别的,光吃饭了。和好朋友吃完,和同宿舍的吃,然后再和别的宿舍吃,我在学校以前是学生干部,认识人比较多,所以饭局就更多一些。”他坦言,在学校人缘越好的学生,饭局也就越多,礼尚往来的次数就越频繁。可这也给他带来不小的烦恼。每次别人请他去吃饭,他都不好意思推辞,之后就免不了一次“做东”。前两天,学自动化的小李刚刚找到一份工作,现在还是试用期,也没有多少收入,攒下的零花钱都花在了这个月请客上了。小李有些无奈地表示,“散伙饭”吃多了,就没有什么感觉了,以至于现在一有人请他吃饭,他就犯怵。“其实就是面子上的事,我们全班最重要的散伙饭还没吃呢,除去到时候可能酒量有所见长之外,其他的状态估计都调动不起来了。”他说道。小李感觉自己现在已经出现了“散伙疲劳”,他认为不仅是钱的问题,在感情上的投入也真是有些招架不住。
看球K歌成毕业生新节目
今年6月8日,四年一次的欧洲杯开幕。6小时的时差让一些上班族的球迷无法尽情享受一场场足球的盛宴,但对于即将毕业的学子球迷们来说,没有工作的压力,没有考试的忙碌,这正是他们看球的绝佳时机,即使“黑白颠倒”也在所不惜。因此,一些酒吧里出现了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身影。中央民族大学的大四男生于喆是意大利队的铁杆球迷。“每四年就一次,我怎能错过?必须每场都看啊!”于喆同寝室的哥们以及隔壁寝室的室友6月8日相约晚上十点半准时到学校西门集合,然后一起去不远的小酒吧通宵看球。从8日到上周五,每天不落空,“我们觉得酒吧看球特有气氛,可以边看边喝边议论。而且现在是大四的最后一段时间,以后回忆起来这会儿是和好哥们一起看欧洲杯度过的,绝对有意义!”于喆宿舍的同学说。于喆说,其实像他们这样熬夜看球的男生占了很大一部分,“今年吃散伙饭的感觉少点了,估计被看球取代了吧,有些男生是结伴出去看,有些是在宿舍看,总之大部分人都过着与瑞士、奥地利一样的时间。”
相对于男生今年特有的“毕业聚会”方式,女生们也开始走“刷夜”路线。结伴唱歌、通宵玩牌等活动成了女生们庆祝毕业的新节目。北京工商大学的小研说,这段时间结伴通宵出去K歌的女生越来越多,经常一出去就是十几个人。在宿舍打牌的也不少。“反正日子是过一天少一天,大家都在争取一分一秒享受最后的大学生活。”
就业压力淹没离别情绪
不醉不休、痛哭流涕已是今天的毕业散伙饭桌上鲜有发生的情景了,毕业生们在酒桌上也就自知之明地喝几口酒“意思”一下。北京工商大学的小研说:“到了毕业,我们系的有些同学我还叫不上名字,感情真是淡如水,也就平时玩的不错的几个同学,心里有种说不清的滋味儿,但应该不到感伤的地步吧。”小研还告诉记者,大学最后一次的聚会可能会有一些女同学不来参加。“现在大家都互相攀比,谁在哪工作、谁考没考上研究生是我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一些出路不太好或没考上研的女生也许最后一次聚会都不来了。”
与毕业有关的所有情绪正被就业的压力所淹没着。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生联合会主席肖思南告诉记者:“也许是生存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并存,让我们不再投入更多的情绪在毕业上,而且,现在通信系统很发达,发邮件发短信打电话都很方便,大家可以常联系的。同学们也大多在北京就业或读研,所以没有那么伤感的感觉。”肖思南认为,今年的毕业氛围确实没有以往那么浓郁,“大家都在忙着为以后做打算吧,还没有完全从那些繁杂的事物中过滤出来,体会毕业的意义,也许到了最后一次聚会、表演或是比赛之类的活动才能有所触动。”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刘宁老师认为,今年北京高校的大学生毕业提前、就业提前也是导致毕业生在毕业前夕心态淡漠的原因之一。“今年大学生毕业的时间很紧张,学生做完毕业设计的同时还要找工作,然后开始答辩,答辩完就基本结束了大学生活。时间的不充裕让很多学生来不及感受毕业前的离别情绪就匆匆离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