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一眨眼间,我们回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一个充满了战争灾荒和阴谋灾荒,却又见证了无数变革的时代。
长发披肩的嬉皮歌手,怒发冲冠的环保主义者,铁幕下的疯狂军备竞赛,每分钟都在上涨的原油价格……当然,还有那些能飞起来的荷兰人。
飞翔的荷兰人,何尝不是像素食主义者的披头士麦卡特尼一样,成了那个时代的象征之一。打破一切束缚,放纵你的才情,用足球来诠释生命的含义。全攻全守,从70年代到现在,从克鲁伊夫到斯内德,仿佛永远都不会过时。
其实追溯全攻全守足球,totalfootball,我们常常会遗忘飞翔荷兰人之外的另外一个源头:西德足球。如果说米歇尔和克鲁伊夫打破足球位置定论的阿贾克斯,是全攻全守的鼻祖,那简直是对同时代西德足球的忽略。全攻全守,德国人也是创造者,贝肯鲍尔和克鲁伊夫有着同样的原创价值。70年代初期,居住在斯特拉斯堡的温格每周都会越过国界,去追捧他最心迷的门兴格拉德巴赫,那里踢的同样是totalfootball。
2008欧洲杯,我们似乎见到了历史的回归,不仅荷兰人在飞翔,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同样插上了浪漫的翅膀。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无拘无束地徜徉在美丽足球的海洋中,这和南美足球的“jogabonita(美丽足球)”还有一定区别。个性的发挥有着足够的空间,但呈现出来的,更是一种团队之美。
全攻全守复活了吗?理性的功利足球消亡了吗?
卫冕冠军已经出局,世界杯冠亚军最后一轮捉对厮杀,还要看他人脸色才知道自己是否有一条逃生之道。当一群荷兰左脚天才们,把意大利钢铁后卫冲得七零八落,旋即又将法兰西的如山后腰耍得狼狈不堪时,现代足球似乎又进入了一个改朝换代的分水岭。
然而这肯定不是70年代的回归,因为在那个时代里,全攻全守更多是全攻,少的是全守。全攻全守在阿贾克斯和稍后的拜仁,其实更是因材施教,对60年代兴起的逼迫式足球的提升,特别是在进攻上的升华。30年前飞翔的荷兰人,打破了链式防守的枷锁,但是自身却少了点链式的强韧,于是在世界杯的最后决战中,他们低下了翅膀。
这个夏天呈现出来的攻势足球,更是在攻守平衡基础上的演化。巴斯滕从433到4231,用双后腰保护他仍然脆弱的防线,于是增加了一个前场攻击手;西班牙宁可让法布雷加斯坐板凳,也要让塞纳打满全场,因为阿拉贡内斯知道普约尔位置感太差、拉莫斯有时也会走神;葡萄牙没有双后腰,却有着一条切尔西锻造的最佳防线。
两轮小组赛,他们都赢得了极大赞誉,即便几场漂亮战役中,对手形成的抵挡值得怀疑。俄罗斯防线在西班牙面前是“小学生”(希丁克语),土耳其两个1.9米以上身高的中卫偏好脚下球,法国门将两个中卫和后腰,平均年龄35岁。插上了70年代的翅膀,全攻全守得以飞翔,敌人手中,却也没有一杆百发百中的。
淘汰赛会否呈现出另外一种格局?全攻全守还能飞多高?谁都无法预测,但是淘汰赛肯定会更紧张激烈,个体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不过对球迷而言,全攻全守是妙不可言的,如果意大利法国这样的百足之虫提前放假的话,飞翔的荷兰人、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或许还能飞得更高。